🐳 📖

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收获

📆 2021-03-15

来源:《如何阅读一本书》

🏷 阅读阅读规则

🖍 为了增进理解力而读好书。

🏂 正文 👇

这是一篇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 的读后感。首先我很认同本书中的一个观点:你自己阅读一本书之前,尽量不要看导读和摘要之类的辅助阅读的工具。因为导读可能不全,也可能有错误,甚至错得离谱。对于一本书的解读肯定会带有特定读者的一些主观性的东西。同样对于读者自己认为的书中重点的摘要也是主观的。所以阅读一本新书,或者当你想要知道一本书是不是你感兴趣的或者值得阅读之前。最好的方式不是去看别人的导读或者摘要。而是自己可以亲自做一番”检视阅读“。检视阅读是本书中的一个概念,相当于跳读或者略读。可以帮你快速确定一本书的类型和主题大意以此作为你决策的依据。当然检视阅读也是有一些规则的,之后会提到。

了解到一本自己没有读过的书的时候,我的做法是,首先找会去找这本书的电子版,因为电子版网上往往可以搜得到,或者购买成本也比较低。然后略读这本书,看看自己有没有兴趣,或者值不值得自己深入阅读。如果它只是可以用来纯粹的消遣或者获取资讯,那么其实电子版就够了。如果是那种可以增进自己理解的,常读常新的,需要自己反复阅读的书。那么就值得买一本纸质的书来。这两种形式的阅读各有各的好处,越来越流行的电子化的阅读有着便携性高,容量大,和方便做摘要的优势。但是如果是需要更进一步的阅读体验,比如那种需要你更专注,随时前后翻阅熟悉架构和内容,或者在书上做个性化的笔记和记号的时候,目前电纸书是不太能胜任的。所以我觉得应该将这两种阅读方式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它们各自的优点。我个人觉得本书完全值得拥有一本纸质版,来践行书中所说的阅读单本书的最高规格的阅读方式”分析阅读“。

正如书名所显示的那样,这是一本实用类的书籍。对于一本实用类的书,它的关键之处是它的目的,也就是它能为读者带来什么,能教给我们什么有助于我们行动的东西,可能是一些可以帮到我们的规则,或者关于规则背后的理论知识。本书第一篇开头就开宗明义地写到:”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是为了增进理解能力而阅读的人。正如本书所指出的,我们阅读的目的大致有三种:为了娱乐,为了获取资讯,为了增进理解力。以娱乐为目的的阅读只是一种消遣方式,而且可能甚至还算不上当今这个娱乐手段如此丰富时代的主要消遣方式,此外我们大部分人所进行的另外一种阅读应该就是以获取资讯为目的的阅读了吧。这种阅读是读那些就内容上来说和我们站在同一高度的人所写的书,这样的书更多的只是提供一些目前的我们还没有了解过的资讯。读完它们之后,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我们的头脑中增加了一些资讯,一些事实,也就仅此而已了。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一种很消极的阅读心态,如果说这样的”不求甚解“是因为有时候我们阅读的书超过了我们的经验或者理解太多,以至于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那么确实毫无办法。只能等你有了更丰富的经验,或者理解力得到提升之后,才可能“求解”。但是正如蒙田所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为学,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如果只是囫囵吐枣,不加消化和理解的死读书,就很不明智了。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止于获得资讯,而是要更进一步,为了增进自己的理解力而阅读。只有你的理解力得到不断的提升,才能更好更深刻的认识世界和自己,从而找到内在的资源,过更美好的人类生活。

阅读目的决定了阅读方式,而阅读的效果取决于你的阅读的状态。我们需要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这要求我们主动的阅读。总得来说,阅读时越主动,你的阅读效果就会越好。作者在说明主动阅读这里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一般人觉得,相对于说和写来说,听和读这两种交流方式需要更少的主动性和精力,甚至认为它们都是被动性质的接受,只要想想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老师和昏昏欲睡的自己的场景就想得到好像是这么回事。但是作者却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阅读更应该像是棒球比赛。读者必须是很主动的接球手,才能接住作者向我们投来的各式各样的”球“,也就是各种类型的书。阅读就是学习,主动阅读的艺术,不像是我们之前学校教育阶段时候有老师在一旁协助的”辅助型的学习“,而是一种几乎只能依靠自己的”自主发现型的学习“。“它需要敏锐的观察,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再者当然就是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的能力”。

那么什么才是主动的阅读,或者说怎么检验我们是不是在主动的阅读?作者告诉我们说:主动的阅读就是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的阅读。同时我们也需要自己找出答案来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能会提出两种类型的问题:一种是针对所有阅读都可以提出的基本问题;另一种是需要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有针对性的提出的问题。有四个基本问题:一,这本书整体讲什么?二,细节部分是怎样的?如何针对中心思想展开叙述的?三,你是否同于作者的观点?四,这本书对你有什么意义?对于不同类型的书,这四个基本问题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调整。如何阅读各种类型的书,是本书第三篇的重点。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和规则,然后反复的练习如何使用这些技巧和规则,以此养成阅读习惯。比如我们为了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持续的保持主动和头脑的清醒,最好可以准备一支笔,随时在书上做笔记。划重点,做记号,在书的前面空白页列出大纲,总结书的主要内容,在书的后面的空白页做个人索引等。还有就是要掌握一些阅读规则。

这些阅读规则主要体现在阅读的各个层次之中。本书第一篇提出阅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是递进的,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

第一个层次是基础阅读。也就是小学阶段的那种很基础水平的阅读。这个层次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认识字词,知道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可以提取出其中的观点,能对观点做简单的对比;

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它的作用是当我们面对一本新书的时候,用来判断自己有没有兴趣或者值不值得自己阅读。作为分析阅读的准备阶段。有两种做法,跳读或者全书略读。跳读是有选择的读一些部分,比如,书名和序,目录(就像你出发前会先看看地图一样),索引,如果是新书的话还可以看看书衣上的推荐,之后再翻翻核心和重点的章节。全书略读要求我们快速的过一遍整本书,可能是几十分钟或者最多一两个小时,把握整本书的结构,了解全书的大意。要求我们可以在这个阶段做出结构笔记;这里也提到了对于阅读速度的一些观点:读得快不等于读得好,不等于读得懂,有价值的书往往要求我们有更深的理解,不止于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还有阅读一本难懂的书,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一次读完,不要妄图一次弄懂所有的地方,不要让难点卡住,然后你可能就失去了通读全文的机会。

第三个层次是分析阅读,这是本书第三篇的重点,是我们能对一本书做的最细致最好的阅读方式,所以对我们的要求也更多。分析阅读要求我们可以透视一本书,就像是我们人体做 X 光检查一样。一本书就像是人体一样,骨架作为支撑,上面覆盖着血肉。分析阅读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于一本书结构的分析。这个阶段要求我们:一,知道自己在读的是一类什么书。不同类型的书会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作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论说性的作品和虚构类的作品;而论说性的作品又分为实用性(那些教你怎样做的书,包括各种技能的说明,医学,经济(纯粹的调查报告和数据分析类不算)和理论性的作品(历史,科学,哲学);虚拟类的作品包括小说,戏剧,和抒情诗等。这里的分析阅读主要适用于论说性的作品。二,可以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整本书;三,各个主要部分是如何组织的,并能复述出来;四: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对于内容和内涵的分析,有四个规则:一,找出重要的单词,然后明确它的含义,与作者达成共识;二,找出书中最重要的句子,并能找出其主旨(一个复杂句子可能有多个主旨);三,从相关联的文句中,找出作者的基本论述;第二阶段前三个规则中,每一条规则都既涉及文法层面,又涉及逻辑层面。如何检验我们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论述,而不是只是停留在文字的层面?这就要求我们:1.可以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2.可以找出你经验当中与作者的论述相符的例证;四,找出作者的解答。一个熟练的读者可以连贯的完成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

分析阅读的前两个阶段是关于一本书的结构和内容的。在结构阶段,我们找出了作者提出的问题,在内容阶段,我们找到了作者针对问题的回答。之后我们有义务对这本书做出合理的批评,所以就进入了到了分析阅读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对一本书的批评阶段: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你对作者的解答满意吗?回应作者的解答。作者认为阅读一本书,是一种对话。最能学习的读者,也是最能批评的读者。这个阶段也有四个需要遵守的规则:一,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者“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否则你的观点可能就变成了,“虽然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但是我不同意你说的”。二,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三,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知识是有理论依据或者事实支撑的,而意见则没有,可能只是个人的主观的看法。如果是一本实用性的书,当我们同意作者的观点,与作者达成了共识的时候。那么就没有理由不采取作者所提出的规则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或者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如果我们说我们不能同意作者,我们认为作者是错的,那么可能是以下四个方面的错误:一,作者的知识不足,如果他知道某个知识,可能就不会得出现在的结论了;二,作者的知识是错误的,这个知识可能已经被新的证据推翻;三,作者不合逻辑,他的推理存在逻辑上的错误;四,作者的论述不全面;

前面的三个层次的阅读都是针对一本书的“内在的阅读”,除此之外我们可能还需要借助于外部的辅助工具的“外在的阅读”。这样的外在的辅助工具主要有四种类型:一,相关经验。相关经验分为一般经验和特殊经验。一般经验是我们一般人在生活中可以获得的经验;而特殊经验则是在特殊的场合或者借助特殊的工具才能获得的经验,比如在实验室做实验。一般来说,小说和哲学类的书更需要一般经验,科学类的书更需要特殊经验。二,其他的书;三,导读和书摘;四,工具书,例如字典和百科全书。大多数的辅助阅读都应该是我们至少完整的读过一遍书之后再去采用的。尤其是不要频繁的查字典。如果每句话都有好几个字词不认识,那么就只能停留在基础阅读的阶段。只有你觉得这个词对于你理解作者的主旨很重要才去查。而百科全书理想上也只能为我们提供事实,对我们确认事实有帮助,而不能提供观点和看法。

本书的第三篇是关于阅读不同类型书的具体方法的。虽然前面提出了主动阅读任何读物应该提出的四个具体问题。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型的书,还是会有针对其特点做出的一些调整。对于论说性的作品,利用分析阅读各个阶段的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回答这些基本的问题。但是对于其他类型,比如想象文学。则会是完全不同的规则。

对于阅读实用类的书。实用类的书主要是用来指导我们行动的。但是如果我们不采取实际的行动来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它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就是毫无用处的。实用类的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主要是讲实用的规则;另一种则是讲规则背后的理论或者原理。理论性的原则会归纳出出色的行事规则。当你阅读任何一本实用书时,一定要问自己两个问题:一,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二,他建议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目的。阅读实用类书,对于第三个基本问题:是真实的吗?是全部真实还是部分真实?需要我们用我们的一般经验或者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加以验证。对于第四个基本问题:对你有什么意义?当我们经过验证,确认了在作者的雄辩和宣传之下的规则和目的是真实可信的,那么我们就需要接受作者的建议和规则,做出实际的改变(可能是调整你的行为或者看法)。

对于阅读想象文学。例如小说,戏剧,抒情诗等。想象文学与论说性作品最大的差异在于它们的目标不同:论说性作品要传达的是知识;而想象文学则是在阐述作者的一个经验。所以导致这两种作品的表现方法上有所不同。论说性的作品追求的是尽可能清晰的叙述问题,阐明观点,减少歧义,和读者达成共识。而想象文学则可能会刻意模糊处理文字,以此营造意境。我们都是经由感官和想象力来体验事情。我们都是运用判断与推论,也就是理智才能理解事情。所以在阅读想象文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去感受,感受作者所创造出来的世界中的人物和他们经历的事件,想象自己就是他们,体验他们的情感。我们通过对于文学作品的情节的把握,来回答关于它本身讲了什么。一本优秀的想象文学作品,或者一个好的故事,它所讲的是可能发生的事。所以就不会涉及到真不真实的问题。只要它结构完整,故事流畅,情节合理,那么就符合优秀作品的特征。对于想象文学的批评,不应该是同意或者不同意,而是喜欢或者不喜欢,但是批评的前提是你要接纳作者所创造出来的这个世界,至少你仔细,身临其境的探索过。小说或者虚拟故事可以触及我们潜意识的层面。满足人们对于争议的信念与领悟,平息心中的焦虑。我们并不知道,也不能确定真实的世界是很美好的。但是在伟大的作品中,世界多多少少是美好的。只要有可能,我们希望能经常住在那个故事的世界里

对于阅读历史书。历史是在描述“事实”,但是事实是很难描述的,这样的描述未必是准确的,或者就是完全符合事实的。所以通常我们会承认,历史比较接近小说,而非科学。历史学家可能会为了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而采取一套自己的理论或哲学。或者他也总不免要指出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行为动机。在阅读历史书时,最基本的认知就是要知道作者在运作的是哪一条路。历史学家的理论会影响到他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所以如果我们真想了解一个事件或时期的历史,就很有必要多看一些相关的论著。无论如何,我们认为每一种历史的写作都必定是从某个观点出发的。为了追求真相,我们必须从更多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才行。同时历史所描述的故事可能会对我们现在生活有借鉴意义。对于历史的批评有两种方式。我们可以批评——但永远要在我们完全了解书中的意义之后——这本历史书不够逼真;另一方面,我们会认为——尤其是我们对这方面的主题有特殊研究时——作者误用了资料。关于最后一个问题:这与我何干?可能没有任何文学作品能像历史一样影响人类的行为。历史会告诉我们人类过去所做的事,也经常引导我们作改变,尝试表现出更好的自我。此外还提到了传记和自传类的作品,传记包括定案本和授权本的传记,还有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般传记。有些传记是教诲式的,含有道德目的。自传含有的真实性就更加可疑了。没有人能反驳你的时候,你可能会掩盖事实,或夸大事实,这是无可避免的事。不过,虽然不太可能写一本真实的自传,但也不太可能整本书中都是谎言。对于阅读时事,要小心谨慎一点,当心其中可能因为涉及到利益关系而产生偏差。

对于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书。这里针对传统中伟大的科学与数学的经典之作和现代科普著作。而不是那些写给专家的业内的专著和论文。我们(作为专业领域的门外汉)研究科学这样的与教育的根本相关的脑力活动,也是从苏格拉底到我们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中心的目标,也就是 透过怀疑的训练,而释放出一个自由开放的心灵。这些科学著作很适合运用分析阅读。阅读科学作品的第一个困难是可能需要相关的特殊经验(需要特殊地点,特殊试验设备或者实验室做实验才能得到的经验),第二个困难是可能需要用到一些相关的数学知识。数学其实是一种书写语言,拥有自己的词汇,文法和句法。初学者一定要学会这些东西。而且数学还是一种比我们的日常语言更精确的语言,如果能恰当的使用就不会有情绪上言外之意的问题。

对于如何阅读哲学书。苏格拉底说哲学来自于怀疑。我们一定要能用赤子之心来看待世界。怀疑孩子们怀疑的问题,问他们提出来的问题。成人复杂的生活阻碍了寻找真理的途径。伟大的哲学家总能厘清生活中的复杂,看出简单的差别——只要经过他们说明过,原先困难无比的事就变得简单了。哲学主要有两个领域:一个是理论或思辨的领域(形上学,自然哲学,认识论等);一个是我们应该如何做的,关于规范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哲学的方法是思考,这样的思考需要经受一般经验的检验。我们阅读哲学类的书,最重要的就是发现作者提出的他要回答的问题。最花力气的地方在于,我们需要就作者使用的词汇达成共识,因为哲学不像是数学那样,拥有自己的语言和词汇,基本上都是日常中的词汇,但是会赋予特定的含义。如果我们将这些词汇仅仅当做日常使用的含义来理解。那么可能整部书都仿佛是胡说八道,毫无意义。针对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可能需要比较多个哲学家的答案,从而理清自己的思路。哲学问题的最大特色就在每个人必须自己回答这些问题。

对于如何阅读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范围很广,甚至对于其范围都存在争议。社会科学类的书籍的一个容易阅读的原因是其内容通常取材自读者所熟悉的经验。但是也是有其难点的,就是可能书中的说明用语会比较困难,作者可能会误用一个本来有所限定的专有词汇,这样导致读者在词汇上面与其达成共识会有困难。而且社会科学作品往往是混杂的,不像是历史混杂了小说和科学,而可能混杂了科学,哲学与历史,甚至为了加强效果,通常还会带点虚构的色彩。所以针对一个我们关心的主题,可能就需要阅读好几本书。这就引出了主题阅读的重要性。

本书的第四篇主要介绍主题阅读。主题阅读是针对你要研究的一个主题,选出一些可能包含这个主题的书,找到相关的章节,然后建立一组中立的可以表述这个主题的词汇,带领作者和你达成共识,然后用自己选定的词汇建立一组不偏不倚的主旨,最好的方法是先列出一些描述比较清楚的问题,然后让那些作者来回答这些问题。针对作者各种各样的回答,就需要我们界定清楚议题,厘清争议,同时将相关议题整理出来。然后针对这些议题分析讨论。为了防止产生对作者理解的偏差,需要你能在说明的过程中引用作者的原话,也方便读者判断你是否误解了观点来源的作者的意思。主题阅读的目的并不是给问题提供最终答案,理想情况下我们希望自己可以不预设立场,面面俱到的整理出来别人的答案,我们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这些答案引起自己的独立思考。作者在这里提到针对他们整理出来的西方世界名著,他们也整理了这些名著中所涉及和探讨过的多达一千多个主题,形成了一本主题工具书,对于想做主题阅读但是不知道如何入手和选择书单的人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结尾处,作者总结了一下前面的内容。作为以增进理解力为目的的阅读,除了需要掌握阅读规则还需要用这些规则来读那些值得你投入精力的书。由此提出了一个书的金字塔模型的概念:认为绝大部分的书都是浏览一遍就可以了,甚至连浏览都不值得浏览;差不多很少的书值得你认认真真的读一遍;只有极少一部分,需要你使用分析阅读的方式来努力地阅读,以期可以获得资讯的同时增进自己的理解力。良好的阅读可以锻炼我们的心智,使我们更加了解世界和自己的同时获得内在的生命力量,从而保持心智的活力与成长。

以上算是对本书内容的大致梳理。这篇读后感也是我再次完整的阅读这本书之后做的。之前还在大学比较空闲的时候读过一遍,当时也是像这本书的中文序言里译者感受到的一样:简直就是相见恨晚。但是可惜的是参加了工作之后一方面比较忙,另一方面几乎都是阅读一些和工作有关的获取资讯为目的的书。所以并不能很好的将本书的理论和规则实践起来。这也是我反思这几年最大的遗憾之一,虽然一心埋头工作无疑可以取得一些特定领域的收获。但是却没有明显的理解上和心灵方面的成长。而这种成长的主要来源无疑就是本书所提到的采用优秀的阅读方法来阅读那些高质量的经典著作。获取到的内心的力量可能不是那么外显,不像是功利阅读所能带来那么立竿见影的效果和好处。但是在这样一个繁荣,喧嚣的时代,我们如何保持自我。正如之前看到的一句话:人生从外面看似乎只不过是一堆泥土,难看得很,但在这堆泥土的中心却有一座金屋,人快乐地住在里面。那么就让我们在内心的金屋中快乐的阅读吧。

重点摘要:
阅读需要主动,越主动,效果越好。
主动阅读的表现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问题。
阅读不同类型的书需要不同的速度,更快的阅读速度不是目的,更好的阅读效果,更多更深的理解才是。
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做笔记,最好直接在书上做就可以。
更多的进行能增进理解力的阅读,而不是为了消遣和获取资讯阅读。
在详细阅读之前,要先检视一遍书,确认是否值得我们开展分析阅读。
不要奢望能轻松的就能读懂那些能切实增进你理解能力的书,对于那些对于你来说难懂的书,一定要先完整读完一遍,而不是频繁地停下来思考你没读懂的地方。
读一本书就像是展开一次对话,有义务对作者的工作展开批评。
阅读不同类型的书,有不同的方法和目的。
针对同一个主题,读得阅读就越能进行主题类的阅读。
书籍的金字塔模型。
多阅读经典(本书的附录部分针对西方世界经典名著的书单很有价值)。
阅读可以启发思考和保持心智的活力。

👐 The End 🎉

上一篇 与鲁迅相遇🏠下一篇读经典以抗潮流 

👇 💬